丁俭用力地揉了揉脸,再使劲地拍打了自己几下,以便让自己更清醒一些。连续好几天,他都只睡了一个时辰。
春耕已经开始了,本来就很忙。偏生这个时候,与吐蕃人的大战也正如火如荼。随着河东糜乱,再也无法向银州的左武卫提供粮草,这个重担便落在了河中的身上。一揽子事堆集到了一起,他这位河中刺史,顿时便忙得不可开交了。
好在一向桀骜不驯的河中大户们,在这个当口,反而像是转了性子,只要丁俭开口,他们竟是无不依从。短短的时间之内,丁俭倒是筹集到了数十万担粮食。
只是这些粮食要运到银州送到军前却也是极其不易,因为现在河东乱成一团,突入河东境内的吐蕃骑兵不断地袭击运粮通道,一不小心,辛苦筹集来的粮食,便会被抢或者被毁掉,十成之中,最多有五六成最终能送到。
在经历了数次被劫夺之后,运粮的便不再是民夫了,而是改成了屠立春的左威卫的军队护送。左威卫骑兵不停地追剿吐蕃骑兵,与步卒一起配合,艰难地保护着这条粮道。
至于这些河中大户们为什么突然这么听话,这么服从大局了,丁俭自然心中有数。对此,他只能是在心中冷笑数声,机会他已经给了无数次,但奈何有些人一门心思地往死路之上奔,竟是丝毫没有回头的意思,那也就休怪他心狠手辣了。
现在的丁俭,内心其实是极其痛苦的。
因为他的出身,与河中的这些大户何其相似也。只不过他的家远在荆湘罢了而已。有时候夜深人静之时,他也会扪心自问,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发生在自己的家族里,家里的那些长辈们会如何做呢?
是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还是会不顾国家利益,而只想保全家族利益呢?
再三权衡,反复思量,他骇然发现一个事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怕自己的家族的反应,与河中的这些人,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吧!
这让他痛苦不堪。
他师从章回,自来一直便是心怀家国天下,要不然,他也不会弃了在荆湘的高官厚禄,追随恩师到了武邑。
起初之时,他反对李泽的很多政策,认为朝廷统治的根基,绝不是在那些升斗小民身上,而是在那些富户,大家族身上,认为只有团结了这些人,才能聚集起更多的力量。
李泽没有与他争辩,也没有试图用大道理去说服他,有官职去压迫他,而是将他派到了翼州任刺史。
翼州是最早支持李泽的,也是李泽新政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一个州治。丁俭上任之时,这里一切都已经形成了规矩,做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章程,丁俭这个刺史,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因此,他有着更多的时间,来调查,来研究,来对比。
当然,他也有很多时间,来研究李泽写的一些小册子,比方说政治经济学等等。
在翼州,他看到了一个没有豪强大户的地方,生机焕发,一天好过一天。他看到了官府的治理深入乡、里,甚至到了一家一户。看到了义兴社这个他曾经不屑一顾的组织,在巩固官府统治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仍然有富户,有地主,但三成的租金,不管在哪里,都是极低的。他看到了武威钱庄以极低的利息贷款给农户,帮助他们购买农具,耕牛,甚至于一些鸡鸭猪等。在翼州,高利贷是无法生存的,一来没有人会去找他们贷款,二来,官府也极为严厉地打击这种行为。超过三分利,即被判为非法,一旦被查获,放贷者便将血本无归,还会被课以高昂的罚款。
而供销合作社则会在随后跟进,农户的产出,被以相对公平的价格收购走,农户都不用自己担心售买问题。农忙季节,义兴社组织一个又一个的合作组,逐户帮助春耕,农闲时候,他们又组织大家兴修水利。
在翼州,每个人都是忙碌的,哪怕是妇孺老子,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做的工作,孩子,自然是要上学的。一个个学堂的建设,把这些孩子都收了进去,作为一个儒家子弟,能在一些偏僻乡村里也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圣人所言的有教无类,在翼州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而在自己的家乡,在那个以富庶著称的地方,这样的事情,都还是一件奢望。读书,仍然不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所能涉及到,他们,也需要帮助家里分担一些事情。
翼州数年,让丁俭的心思起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所谓盛世,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吗?
丁俭知道这是李泽想用事实来教育他。而事实上,他也的确被教育了。
在翼州,他学到了很多。
然后,他到了河中。这个还没有实施李泽新政的地方,丁俭还想最后挣扎一下,他想把自己在翼州所学到的这一些,与河中的这些豪强富户们一起共享,融合,贯通,找出一条共建共荣的道路出来。
在内心里,与其说是帮助河中这些人,不如说他是想找出一条路子,将来能在自己的家乡施展。毕竟,他也是豪门大家的一员,他不想将来随着李泽势力的扩展到了自己家乡的时候,自己的家族成为这股洪流之中的牺牲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