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大暑节气的最后一天,天气依然如此炎热。
刘三江无所事事,在院子里的树荫下,躺在藤椅上,翘着二郎腿纳凉。
突然觉得鼻子痒痒的,好像有人拿头发丝扫他的鼻子。
他睁开惺忪的睡眼,一个熟悉且曼妙的身影映入眼帘。
“苏晴!你怎么回来了!”
半个月不见,苏晴个头好像又长高了一些,罩杯好像也升了,笑容还是那样甜,就是皮肤黑了一些。
“怎么?不欢迎我回来?哼!”
苏晴嘟着小嘴,气鼓鼓的样子着实可爱,刘三江忍不住捏了一把,“欢迎!怎么可能不欢迎!”
“好疼!”苏晴踢了刘三江的小腿一脚。
刘三江站起身来,把座位让给了苏晴,“小晴,我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贫嘴!”
苏晴躺在在藤椅上,学着刘三江刚才的动作,翘着二郎腿。
刘三江走到她身后摇晃着藤椅,“小晴,你脸怎么黑了?”
苏晴很委屈,“还不都是徐阿姨!她天天拉着我去海边,能不晒黑嘛!”
卧槽!海边!那岂不是要穿比基尼!
刘三江忿忿不平,然后色眯眯的问道:“小晴,要不明天咱们也去海边逛逛?”
“我才不要去!商海都是泥滩,一点都不好玩!”苏晴歪着头看到刘三江的表情,突然想明白他提议去海边的意图,脸顿时红了,“好你个刘三江,思想龌龊!我又没下水,当然也没穿露大腿的泳衣。”
自家媳妇,还是保守了好!
刘三江故作委屈,“我这暑假回了一趟老家,回来就在这院子里躺着,啥事没干,我都快闷出病来了!”
“真的?”
“当然是真的!”
“对了,徐阿姨打算帮我在商海电视台找一个实习岗位,让我锻炼一下,等我毕业了,也好分配到电视台工作,要不我跟徐阿姨说一声,让你也去。”
有关系就是不一样,这才大一,毕业之后的工作就已经开始铺路了。
“小晴,下个月,毛蚶的生意又要开始了,我没时间。”
“也是,赚钱要紧!三江,你不知道,岛国现在有多发达!它们有两条铁路,不是烧煤的,而是用电的,车速能达到200公里每小时!从东京到大阪500多公里,不到三个小时就到了!”
刘三江看着苏晴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羡慕眼神,就像小时候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辆会变形的汽车人,而自己却只有一个上发条的绿皮青蛙。
心里落差实在是大。
“不就是200公里每小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后,咱们的列车的速度肯定能超过它们,达到500公里每小时!”
30年后,也就是2008年,应该能实现。
不过,那一年故事还挺多的。
苏晴用力点了点头,“嗯!一定会超过它们!”
刘三江转移了话题,“小晴,你爸,你妈,都在家?”
苏晴说:“我爸请假了大半个月,他今天一早就去单位。我妈在家收拾卫生,顺便晒晒床褥,去去房间里的霉味。”
刚从国外回来,路途遥远,说是游玩,但也是挺累人的。
刘三江觉得他该表现一下,“小晴,要不晚上我订个包间,给你妈你爸,还有你接接风?省得伯母还得下厨房做饭。”
“哟,都知道讨好我妈了!”苏晴从包里拿出来一个礼品盒,给了刘三江,“这是我妈给你挑的礼物!”
打开一看,是一块东方双狮牌的腕表,表盘搭配着精致的镂空透气窗设计,蓝宝石的镜面,比起刘三江手上的商海手表,显得高档。
“你妈,这眼光真好!”
“那是!”苏晴帮着刘三江把新表带上,“三江,这个周末,我姐应该也会回来!聚餐的事情,周末再说吧!”
“你姐,她为什么不跟着你们一起回来?”
“我姐被她们公司派去燕京了,说是岛国外务大臣要和咱们国家签什么协议,好多企业代表都跟着去了。”
自从今年二月份签署完中日长期贸易协定,现在终于又有新进展了。
刘三江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步应该开始引进外资了,这可是绝佳的商机。可惜第一轮盛宴,像他这样的小个体户,是没有办法分到一杯羹。
只能等年底那次历史留名的会议,开完了,私营经济才能重新走上历史舞台。
刘三江让后厨煲了鸡汤,送苏晴回去的时候,给苏家带过去了。
本来还以为苏晴回来,能陪着他到处逛逛。
徐阿姨效率可真高,第二天就给苏晴安排好了电视台的暑假工。
刘三江暑假生活也就多了一项任务,一早一晚骑着摩托车,接送苏晴上下班。
苏晴作为实习生,即使下班时间到了,也会在工位上等一会儿,等到部门的老员工走得差不多,她才会下班离开。
刘三江每天跨在摩托车上,在210米商海电视发射塔下,等待着她。
岛国进口的摩托车,在这个满大街都是自行车的年代,绝对是稀罕物。
等苏晴下班的这段时候,好多男青年都会被这辆摩托车吸引。
他们上来会给刘三江递上一根烟,然后绕摩托车一圈,问问摩托车的价格,能跑多块。
能在媒体界结交几个朋友,对以后的发展也会很有帮助。
刘三江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有问必答,要是时间来得及,还会邀请他们坐上去试试车。
这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平时跟很多机关单位打过很多交道,自然知道这种进口的摩托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搞得定的的。
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朋友多了好办事的道理,没见过几次面,就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得知刘三江在街道上帮着市民免费换房子,还利用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组建了便民施工队,帮助市民修缮房屋。
这种民生类的新闻,还是很抢手的,他们就给刘三江做了一期专访。
这个年代,商海电视台电视节目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转播央视的节目,每周只有很少的时间播自办节目。
人们对电视台社会新闻还是挺关注的,尤其是晚上七点的新闻广播。
有电视机的人家,会将电视搬到弄堂口,街坊邻居一起围着看。
刘三江的街头采访上了电视新闻,出场不到10秒的镜头,却让很多人都知道,徐汇街道有一位“明星”换房员。
刘三江的名气也就打出去了,来找他帮忙的市民更多了。
越来越多的房产信息汇集到刘三江这里,很快形成了集群效应。
资源多了,换房也变得容易了,他的施工队也由兼职也变成了全职。
……
……
喜欢我激活了月光宝盒请大家收藏:(www.37shuw.com)我激活了月光宝盒三七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