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新学
赵煊想要兴官学,也要改革官学,培养人才战略。
必然要有人来做。
这个人在士林之中的声誉还要非常高。
也就是当代大儒。
赵煊早已经让人调查过,如今的当代大儒其实还是有的,而且很大一部分也都是传承与二程的洛学。
就比如杨时、董逌(you)、罗从彦等。
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学派,其各种思想在碰撞,比如苏轼的率性而为,又或者是杨时的学派,他可是闽学鼻祖,以及后来的李侗,此人学成之后,直接避世不出四十年,且教导了一位弟子,这位弟子叫做朱熹。
赵煊直接就召来杨时和董逌两人,因为他们离得最近,杨时现在是徽猷阁直学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而董逌乃是国子监祭酒。
董逌此人在历史上的名声还算是可以,唯一的污点可能就是迫于无奈和吕好问等一起拥立了张邦昌为楚皇帝。
在靖康耻的时候,他可是为了维护太学生,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为了保住陈东,也做了不少努力。
再到后来赵构登基以后,此人回到了朝廷,得到了封赏,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董逌也只好开始看书注解,郁郁而终。
赵煊并不知道这些更加片面的历史,但是他知道杨时和董逌的名声很响。
这就够了!
杨时、董逌也很是意外,他们也没想到陛下竟然召见他们。
当即放下了手中的书籍,收拾一番,随着内侍押班一起进入了皇城。
赵煊则是在这个时候想着如何确立官学,首先,就是官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那什么是人才?
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去科举考试,去当官吗?
显然不是。
就像是陈规,此人若是仅仅让他当一个官员,治理一方,那真的是大宋最大的损失。
士、农、工、商,这算是封建王朝的基本阶层,也是王朝想要富国强民的最基本人才。
官学不能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当官,治理一方,也不仅仅是教导上位者要严于律己、施以仁政,也不是追求和思考,如何当一个人,又或者是怎么做事情。
赵煊要的也不仅仅是清明的官吏,还需要陈规这样的军工人才,还需要明朝末年时期的徐光启,还需要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还需要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
什么程朱理学,那也不过是片面的学文罢了。
确实丰富了中原历史文化,可是其中的糟粕实在是太多了,其朱熹在后世的论坛中也是褒贬不一,赞美他的也有,唾弃他的也有。
赵煊想要的还是实干型的人才。
两人进入了书房之后,躬身行礼。
旁边,起居舍人开始动笔记录。
【靖康三年、三月初十,徽猷阁直学士杨时、国子监祭酒董逌被陛下召见于文德殿。
上曰:“何以为治?”】
赵煊挥手让人赐座,然后单刀直入,对杨时和董逌问道,“二位相公,朕今日召见,是心中有些疑惑。”
“朕在困惑,该怎么治理好这个天下。”
杨时回道:“亲贤臣、远小人,下对百姓一视同仁,不因流民者而善待之。如此皆可信任于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动荡。”
“爱民者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不易,耕种不易,朝廷可先预支,后收赋税之时扣除,如此一来,百姓亦可更好地完成春耕秋收,朝廷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户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
董逌则是回道:“君王当仁与法一,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这就是强法度、也重德理,理法并行。
不愧是大儒。
这种思想确实适合君王的统治。
赵煊便来了兴趣,开始和杨时、董逌一起讨论治国理政的思想。
杨时、董逌是在他们的思想之上,也算是综合了古代王朝更替的思想来谈治国理政,大部分也都是要求君王爱民如子、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流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
而赵煊的思想则是整个中原文化的上下五千年的结晶,也是综合了中原王朝的历史更替,走出了一条更为广阔道路的总结经验来谈治国理政。
算得上是一场思想上的碰撞。
比如,赵煊说要人才强国。
杨时和董逌立即高呼大善。
比如,赵煊说所有罪责处罚等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杨时、董逌激动地高呼陛下圣明。
又比如……。
当赵煊开始在邸报上面,开辟了新的舆论场地的时候,大宋也即将迎来一场更为不同的思想的火花。
三月二十七日,赵官家在邸报上面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赋,其主题为《有法可依》。
很快,又出了第二篇,乃是杨时润笔,赵煊审阅,然后让秘书监刊印,分发出去。
其主题便是《人才强国》!
再然后,是董逌在邸报上面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赋,其主题是《教育强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